Person writing in a notebook with a floral ceramic mug on a wooden desk.

為什麼要寫作?寫作的6大好處

寫作是思緒的整理。

能讓思緒越來越清晰、更了解自己,進而找到自我的解答。

當想法尚未經過組織,這些想法只會是一團意識。

而意識團在腦中越積越多,會使得腦袋越來越混沌。

因為它們會讓你有一種錯覺——自以為懂很多、思考很多的錯覺。

其實只是胡思亂想,什麼事也沒解決,最終只是讓自己更困擾。

未經組織的想法,再多終究不成體系。

解決的辦法,就是寫下來。

寫作的6個好處

1 促進思考

——「想」與「思考」是不同的

想:

想到什麼說什麼,不會變聰明。未經思考的言語,只是反射法想

一個伶牙俐齒的人,或許能很快地用言語回應對方,但這不代表她聰明,只能說她很能講。

很多時候,她的反應快,只是為了贏在口頭上。

第一時間說了讓你當下無法回應,但回頭越想越怪的歪理;有時為了達到「辯贏」的目的,甚至說謊。

這樣的話說得再多,也不過是「一百萬粒沙」,終究無法積沙成塔。

思考:

思考是思想重組

未經思考,講不出有組織的話,別人聽得吃力,溝通成效自然很爛。

更糟的是,其實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。

只有透過思考,重組思想才會讓腦袋清晰、暢快。

思考能整理腦中想法,並將其分類,理清自己在意些什麼;思考還能組織思想、重新排序,讓自己想討論的議題有邏輯地延伸。

思考,能建構個人的知識樹。

自己的知識、興趣和經驗,會構成個人化的樹狀圖,展現鮮明的個人特色。

與他人對話時,能有條不紊地發表自己的想法。他人聽得輕鬆,就更容易達成溝通目的。

降低溝通成本,是良好溝通的不二法門。

寫下腦中的想法,能有效提升思考力、梳理思緒,進而達成有效溝通。

2 心情愉悅

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下來,會覺得舒坦。

這是因為思緒經過整理。

腦中的念頭放著不管,會不斷增加。

沒有透過書寫讓想法視覺化,就無法進行有建設性的「思考」。

只能擺在腦中胡思亂「想」,最終讓腦子一片混濁、庸人自擾。

只有清除腦中的混濁,才會覺得愉悅。

3 自我解答

寫作能幫助自己更認識自己,面對過去忽略的課題。

文字能具象自己的想法。

將問題寫下,看著問題思索會得出初步的答案。

再針對這個答案繼續問自己「為什麼」,會再次得出新答案。

重複這個步驟,直到最後一個「為什麼」回答不出來為止。

這麼做,甚至還能解答長久以來,一直困擾自己的問題。

4 沉澱思緒

在一天結束前,刻意安排一段時間,記下腦中的想法,能釋放大腦空間。

當想法龐雜,思緒就定不下來。

大腦長期處於運轉狀態,就無法獲得真正的休息。長期的疲累堆積,嚴重則導致失眠。

紀錄是告訴大腦,所有重要的事已經記下,所以現在可以安心「忘記」,不想其他事,好好放鬆。

5 更誠實面對自己

為何多數人總是只談些無關緊要的事?

真正有內容的對話,是既刺激又有趣的。而多數人排斥這種刺激,自然不會有興趣。

這類對話內容,有幾個特點:

  1. 通常會引發深度思考。思考是累人的,人們懶於做耗費腦力的事,因此通常避而不談,談些簡單的時事比較輕鬆。
  2. 具有挑戰意味。多數人在價值觀受到挑戰時,會基於本能的排斥、反抗、動怒等,在這種狀況下,是更不可能理性展開討論的。
  3. 對自己誠實。這點很重要,它會影響第 1 點和第 2 點。別人提出的觀點是真的無趣,還是自己懶得想?動怒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的問題,還是真的是別人說了什麼難聽話?

    很多人就敗在無法對自己誠實這一關。

    忠言逆耳,真正有價值的提醒與建議,往往是讓人感到最不舒服的,若想讓生活變得有趣、談話變得有深度,誠實是必要的。

    透過每日的寫作,能檢視自己的內心。每次的抽絲剝繭,都會蛻變出更誠實的自己。

6 能一再修改

拜科技所賜,若文字檔案沒有遺失或損毀,理論上能永久存在。

不同於一說出口就消失的語言,我們可以不斷優化寫過的內容。

反覆校閱、刪除、重寫、修改,讓每次的修改比上次的版本更令人滿意。我想,這也是為何書面報告顯得更為正式的原因吧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購物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