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開口的人都會說,但不是每個人都懂說,這是「能力」與「技能」的差別。
兩者都是透過學習而來,但能力僅止於「會」;而技能則是「刻意練習」。
沒錯,說話是需要練習的。
當一個會說的人太容易,只要把腦中的想法講出來就好。講出這句話會不會得罪別人?現在講適當嗎?能不能有更好的說法?會說的人根本不會去考慮這些。
而這些不經思考就吐露的言語,也容易釀成事端,畢竟世上大部分的事都是人的事,而大部分人的事,都是情緒的事,沒法照顧別人情緒的人,就會體現在他的談吐之間。
懂說的人則不同,與這種人才有辦法展開真正的「對話」,而不是「說話」。
跟懂說的人對話,你會感到很舒服,因為他們多半也很懂得傾聽,而傾聽正是對話的關鍵。對話要能夠深入,肯定少不了專注地吸收對方所言,這就是傾聽。
所以,千萬別以為會說就等於懂說,當一個會說的人容易,懂說則不易。
《同理心對話》作者 Celeste Headlee 擁有豐富電台主持經驗,本書的對話技巧,是她在真實的電台現場,與各式各樣的人接觸、交談,實際運用、反覆測試累積多年的方法論,是確實可操作、有用的方法。
關於本書,我有 5 點收穫想跟你分享:
- 別讓安慰變自戀
- 對話自戀症
- 跟思想空乏的人,傳不了球
- 沒有人能「感同身受」
- 人雖然內建同理心,但參數不同
別讓安慰變自戀
當別人心情低落,有心事想傾訴時,我們一邊聽著他的心事,內心會感到不自在,本能上我們會想方設法去安慰他。
但安慰他人的內容,若沒有事先在心中演練過就說出口,很可能適得其反,別人的難過沒有因此消退,還可能放大對方低落的心情,甚至激怒對方。
人們常常急於快速消退內心的不適感,所以只要腦中出現能夠安慰他人的材料,就急著丟出口,而一急,就容易失焦,放錯重點,連帶也會搞錯主角。
所以,慣性地把話題帶回到自己身上,其底層邏輯就是「要對方閉嘴」。一個急著要對方閉嘴的行為,就不是對話,而且對方也會感受的到。
一個人在心理上需要安慰時,不要分享個人經驗,除了對對方一點幫助都沒有,同時也是自戀的行為。
對話自戀症
「對話自戀症」是指談話時,經常性將話題繞回自己身上。由社會學家 Charles Derber 提出。
Derber 認為對話分為轉換反應和輔助反應。
轉換反應:把對話焦點轉換到自己身上:
A:每次我做事,我媽都有意見。
B:我也是,明明就跟她沒關係 ,我跟你說……
這裡的關鍵字「我也是」就是一個轉換,在說完「我也是」之後,B 就接著說下去,場面就變成他的了。
輔助反應:輔助對方對話:
A:每次我做事,我媽都有意見。
B:怎麼說?她怎麼干涉妳?
輔助反應的聆聽方,會仔細聽取對方的心理需求,並且進一步探詢更深入的原因。
反轉反應,是自戀的單向輸出,對方通常會草草結束對話,因為多說無益;
輔助反應,是讓人舒服的對話,對方會願意繼續與你交談,分享地更多。
跟思想空乏的人,傳不了球
對話之所以叫對話,要雙向互動才成立,就像拋接球,單向輸出或接收,皆不成立。
句點王是破壞談話平衡的人之一。
當有人把話題拋給他,他話題的回應幅度極小,經常只是「恩」、「是喔」這種簡單回答。
跟這種人講話,話題經常掉在地上。
這種意興闌珊的回應,其實是要人把對話主控權交給他。
因為腦袋空乏,回應才會如此簡單,而當話語權回到自己手上,就可以開始講自己的事——講自己的事,最不需要動腦。
沒有人能「感同身受」
當我們聽到別人分享一些事,我們的大腦會搜尋過去的類似經驗。
這種神經現象稱為「匯流資訊」(convergent information)。
當有人說他手指被美工刀割傷時,你腦中連結到的記憶,是手指被美工刀割了大洞,而且細菌感染,差點要截肢,非常嚴重。
在這種前提下,你得知對方的手指只是割了一個小傷口,馬上就會脫口而出:「你那又沒什麼」。
話題在此就畫上句號了。
你的經驗覆蓋了對方的觀點,原本對方想跟你分享的經驗,因而無法發展下去。你永遠錯失一次寶貴的對話。
人雖然內建同理心,但參數不同
研究顯示,分享類似經驗,並不能顯示同理心。
你的朋友早上被老闆訓斥一頓,下班後,既生氣又難過地,發了簡訊約你出來喝一杯;
而你在接到他的訊息之前,才剛好對中統一發票。在這種背景下,你是不可能對等看待他的憤怒的。
你也只會告訴他:「沒事的,我之前還罵過更慘的,過了今晚你就沒事了」。
雖然每個人都體驗過憤怒,但你也無法體會你朋友現在多憤怒。
你不知道他此刻的憤程度、也無從跟你過去所有憤怒經驗對應。
所有的情緒等級都是比較級,光是同類情緒就有不同的級別,更何況是不同情緒根本不能比較。
所以,分享與對方類似的經驗,是無法讓對方感到你的同理,因為經驗無法比較,除非你們在同一時間、同一地點,遇到同樣的事。
後記:傾聽能讓人閉嘴
過去的我,只要聽到別人開始滔滔不絕,我會下意識感到煩躁、想草草回應對方,快速了事。
多年後的一次的對話中,我見識到傾聽的威力,傾聽是能讓人閉嘴的。
那天我與一個小我十歲的弟弟交談,其實他才是那次的談話的主角,但我壞習慣發作,自顧自講不停,這段時間裡,他沒插一句話,只是靜靜地聽我講,而且是認真、專注地聽。
直到我講到某處卡頓時,我才意識到,我說太多了。我草草收拾我的話題,才詢問他的來意。
事後自我檢討,在當時,我在他眼中,大概就是我所討厭的,那種滔滔不絕的人。
這次事件之後,我嘗試調整我的心態與做法,當有人開始滔滔不絕時,我不再感到厭煩,我會聽對方講,期間我會一直注視對方的眼睛,只要對方沒把話講完,我不會插入任何一句話、也不會做出任何反應,
然後,我發現了神奇的事,他們真的不會再講不停,不論是否感到像我當時一樣感到羞愧,還是他們講到沒東西可以講了,總之,他們就是閉嘴了。
無所謂,目的達到就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