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in 閱讀《躍遷》

看了很多書、學了很多知識,但總感覺沒什麼長進;學過的知識不知道要用在哪、派上用場的機會也很少。

明明不斷精進自己,還是拉不進與高手之間的距離,甚至越來越遠,對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感到懷疑。

而另一群人,不只學得好、在職場混得好,他們的成長和產出速度,更你的倍數以上,一樣24小時,他們是怎麼做到的?

其實,學習有方法,能加速你的進步、縮短學習時間,進而讓你成長倍增。這就是躍遷

躍遷是什麼?

「躍遷」(transition)是一個量子態,在吸收能量後,直接突變到更高能級,越過中間狀態。

書名借用量子物理的術語,揭示學習、思維、能力,也能夠躍遷,只要用對方法,在學習的路上可是事半功倍、大幅縮短學習的時間、提升效率。

高效能人士,正是懂得如何躍遷,才會跑得這麼前面。好消息是,我們馬上要追上了,因為我們現在知道方法了。

努力的人很多,但成事的人卻很少,原因是沒有「聰明地勤奮」。所謂聰明的勤奮就是,在高價值區,做對的事

在高價值區,做正確的事

——不隨便浪費資源、機會與力氣;只專注在最重要的部分。

在選定一個高價值的位置後,在一旁安靜等待,等待一個最適當、報酬最大、成功率最高的時機出手。

小時候我很常跟同學一起玩《格鬥天王》,這是一種兩人對打的遊戲。

我在遊戲的時候,喜歡連續不斷地攻擊,而且很愛把所有華麗的招式都用上,通常我的同學在這個階段,只能一直防禦或閃避我的攻擊,此刻的我自以為占盡「上風」。

不過奇怪的是,我發現我贏的次數極少,可說場場被打趴,而且我好像都「死得一樣」,於是我開始回想,我跟同學在遊戲時都做了什麼。

很快我意識到,我自以為佔上風的猛攻時,同學並不會急著出手,他一直在觀察我的攻擊、等待一個機會。

原來,我自以為的猛攻,在招式之間並不會平順地銜接,所以有空隙,他在等的就是這個時刻,當空檔一出現,他會使出連續技把我一波帶走,而且每次用的都是同一招。

那時我才我終於知道,贏得勝利的人,不見得要做很多事,也不需要用很多招,好用的招式可以一直用,根本不需要華麗的技巧,我也才意識到,場遊戲裡,贏,才是重點。

人生的遊戲也是。

高手不會以華麗、取巧的招式取勝,而是以「能取勝」的方式取勝,只要有用、好用,光用同一招,就能拿下大部分的勝利。

高手也不會每次都出手,他們只在最有把握的地方出手,這就是他們的高勝率的秘訣。

很多人認為,若想獲得高報酬,就要做一堆事,可是事情做得再多,成效也不及高手一半,時間更是浪費大把,原因是他們在錯誤的位置努力。

因此,在真正重要的地方努力,才是聰明的作法,不但能解放你的時間、大幅提升效率,而且這正是高手,之所以能一直跑在人群之前的關鍵——冪律分布

冪律分布

人生打從出生就不公平,這是常態的系統機制。

運氣就跟其它的技能一樣,對人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,或許運氣不可控,但好消息是,我們仍有選擇的能力。

選擇,是自我一次次創造的運氣。混得好的人,就做出比別人更多的正確選擇。

「站在風口上,豬也會飛」說明借勢的重要性,能力相當的兩個人,會因為選擇領域的不同,長期發展下,結果也大相徑庭。

A、B能力相當,同時畢業、同時踏入職場,A 選擇進入台積電,B 回家幫忙修車,不用說你都知道,十年後,他們各自的發展,一定很不一樣。

這個現象不只發生在不同的公司,也發生在同一企業內部。

不同產業間有核心與非核心;同一企業也有核心部門與非核心部門,這顯示了冪律分布的 2 個的特徵:

  1. 高度不平均
  2. 分形
libra, apple, weight control

高度不平均

這個現象,就是二八法則。

各類的資訊或知識,不可能處處是重點,所有的知識,應該都有辦法用一句話,或一段話總結出重點,只要抓出這個「關鍵少數」,你的事情就算做完了。

二八法則說明,20% 的因素影響 80% 的結果,雖然變因中的另外 80% 是多數、也對事件也有影響,但影響力遠不及那 20% 。

把這個概念應用到讀書、學習知識上,等於只花 20% 時間,就能學習到書中的 80% 精華,比起用100% 時間學習 100% 的知識來得有效率且實際。

事實上「100% 的學習法」,效率遠比你想的還低。因為這還沒算進遺忘後,再次學習的時間——學的越多,忘的越多。

一個學習效率低落的人,就是誤以為所有資訊都是精華,所以浪費的大把時間,鉅細靡遺地把書從頭到尾「讀透」,結果書沒讀透,反倒削減學習熱情與效率。

一味堅持「完整性」,反而使你的學習更不完整。當你用 100% 力氣去學習一個領域時,別人用同樣的力氣,已經將 5 個領域都各學了 80%,相較之下,單一領域「100%的學習」並不完整。

用較少的時間,做通盤的了解,是為了綜觀全貌,當你能掌握全貌,你才會懂得如何去分配你的技能點數,因為你會知道什麼地方重要什麼地方不重要。

世界進化地太快,單一知識能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少,必需綜合運用多領域的知識,才能有效解決問題,因此,學習效率是關鍵,所以要在學習上「功利」。

分形

——聰明地勤奮,找到自己的頭部

分形是指,放大看一個圖形的每個局部,都跟原圖一樣。

在二八法則中已知,20% 的變因,影響 80% 結果。

分形則告訴我們,在關鍵 20% 裡,還有80 / 20。

然而,在關鍵中的關鍵 20% 裡,能再分80 / 20。不管切分得多細小,每個層級裡都還有80 /20。

若用到知識學習,當你能掌握「2 成中的 2 成中的 2 成」,就能獲得「8 成中的 8 成中的 8 成」收益。

高手就是完整掌握了冪律分布(二八法則 + 分形),所以他們的學習效率,是常人的64倍。

努力的人不在少數,但真的混出頭的卻沒幾個,原因就在此——沒找對重點;而高手不僅挑重點,還是重中之重。

學習並運用冪律分布,已經能大程度提升我們的幸運度,然而,我們還要離幸運更近一點,站上更好的位置——頭部

頭部站位

——站位比努力更重要

要混,就只能混到最好,否則淘汰,沒有中間值。就像第一個登月的人士阿姆斯壯,第二個是誰?沒人知道。

不過不用擔心,我們不需要做到世界第一,分形的概念告訴我們,只要找到屬於你細分領域的頭部,從這裡開始就行了,慢慢地,你自然會有機會躍遷,跳到更高級別的頭部。

不論你在小城市,或是小公司,只要你做的是核心業務、是第一,你就容易被看見、名聲也會遠播,吸引更多領域的第一注意。

雖然領域不同,但各領域的第一,在能力上其實是相似的。當高手互相吸引、聚集,會碰撞出更多的機會,彼此間更多的可能被打開,你之前在細分領域累積的能量,此刻碰上高手起了變化,一舉躍遷到下一個階段。

《人生路引》裡,楊斯棓醫生提到,他常去的游泳池有一位特別的接待員 Simon。不同於其他接待員,Simon 會記得楊醫師的名字、會記得曾經跟人的互動和聊天內容,和其他細節。

不久後,楊醫師發現有一段時間沒見到 Simon,一問之下得知,Simon 被某某總經理挖腳去當特助,當下聽到消息的楊醫師一點都不意外,因為像 Simon 這樣優秀的人才,一定會碰到賞識他的人,被挖角是很正常的。

Simon 實現了一次躍遷,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頭部的?

如何找到自己的頭部

原則一:從價值而非優勢出發
你永遠不知道你的優勢,放到更大環境之後還存不存在。正確的做法是做「能幫到更多人」的事,而不是你「現階段」擅長的事。

Simon 究竟有什麼優勢只有他知道,但他所展現出來的,是一個能被更多人需要的能力,那位挖腳他的總經理大概也是看中這個點,認為他勝任特助的職位,能幫助他創造更多價值。

原則二:思考差異化優勢
比起別人只是領著薪水做份內的事,Simon 肯定做了更多的事,至少我們知道他做出了跟別人不同的事——記住別人的名字。

光是這一點,就很明顯跟其他的服務人員不同,否則楊醫師就不會記得他、他也就不會總經理看見,更別說被挖腳。

原則三:從身邊的頭部做起
Simon 還做對了什麼?

不跟張忠謀還是郭台銘相比,因為那不但距離太遠,也不屬於自己的賽道。

應從所處的領域中,身邊尋求最好位置,然後想辦法站上去,這才是實現躍遷的實際作法。

比起他其他的同事,Simon 讓自己站得更靠前一點。就算是在游泳池工作,仍然有屬於這份工作的的頭部。

因為,從雞頭到鳳頭,遠比鳳尾到鳳頭近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購物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