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位客人剛走。他總是點鮪魚蛋餅,加玉米,加起司。
「他的香水味好重喔!男孩子噴那麼多香水要幹嘛?又不是去上班,他看起來是學生,只是去上課還噴香水?!」
每次只要他一取完餐,雅姐就會說同樣的話,而我也會再次思考同樣的事情。
說什麼話、做什麼事,就代表一個人。
就算只是部分行為,或一句聽似玩笑的話,這句話裡也包含了一定程度的人格。
經常重複這些行為,這些小部分的個人特質,也會日漸鞏固成大部分的個性。最後,就成為那樣的人。
一個人的行為和言語,都來自他的思想。
人無法說出自己認知以外的話。能夠說反話的人,也表示他知道「話的正面」是什麼。
因此,當一個人說出與自己信念相左的觀點時,就算話語再動聽,也只是他內心政治正確的對立面。
那位客人注重自己的儀容,重視自己帶給他人的觀感,選擇使用香水,並花心思讓自己更端莊。
我想,他成為有品味的人,也只是時間問題。
而雅姐習於人後品頭論足、說壞話、嘮叨、抓不到重點,想必也是經年累月的結果。
所以,一個富足的人,從思維開始就富足;而窮人也是。
信念,會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走向。
某日,母親的朋友來訪。
聊天中她表示,因為家住主要幹道旁,來往車輛多,沙塵容易堆積,所以停在外面的車需要常常清洗。
「又沒有要把馬子,洗得這麼乾淨要幹嘛!」
父親這麼回答,我一點也不意外。這是他一直以來的信念——使他這輩子都過得不好的信念。
父親這輩子沒有買過一輛新車,大部分都是接收別人淘汰的舊車。
他的第一輛車,是大伯在買了新車之後,把舊車給他的。他就是開著那輛車,載著我們一家沒死成。文章連結
小時候我總是好奇地問父親,為什麼我們家老是只能開外表傷痕累累、車況岌岌可危的舊車?
他總是一副得意地說:「外表舊沒關係,裡面好比較重要。」
就算當時還是孩童的我,都聽得出那是自我安慰的話。畢竟車子經常拋錨、故障停在路邊等待救援是事實。
打從我有記憶以來,父親就是個節省的人。
但他的節省,從沒為我們一家帶來什麼好處。省下的錢沒有妥善利用,最後也只是滿足他個人的菸酒私慾——有省等於沒省。文章連結
二三手車的車況本來就不佳,壞了不好好修理,他寧可花上所有的空閒時間,找到一些不可靠、他稱為「認識的」車廠,用半價換上二手齒輪盤。
我們都知道,他口中的「認識的」,其實是他多方比價之後,所得出最便宜的,再加上討價還價的總和。如果真的是認識的,怎麼還需要花這麼久時間去找?
同樣的地方壞三次也修三次,錢不但沒省,還多花,時間也是。還不如一開始就換新的。
父親以前上班的地方沙塵多,長此以往,他每天騎出門上下班的代步機車,卡滿厚實的泥沙。
我從來沒見過父親花時間清潔過他的代步車,理由是:「外表髒沒關係,裡面有顧好就好。」
父親這樣的信念,忠實地反映在所有物品上,甚至還會「加值」。
家姊的美利達腳踏車,經父親使用後,變成「歹鐵仔」,秤斤賣都沒價;我的野狼傳奇打檔車經父親騎乘後,我朋友還以為我騎去參加拉力賽;家裡的紗窗門,有他經年累月地調教,鎖頭已經鬆到不具備任何功能……
這是父親的「死亡之握」,任何物品一經他手都變更爛。
母親常說我小時候是家裡的破壞王,現在想起來,也許母親在騙我記不住小時候的事,其實弄壞東西的都是她老公。
其次是衣著。
老一輩的人再節省,年節期間多少會應景地「穿新衣、戴新帽」,為自己添購新衣物,象徵新的一年煥然一新。
但我從沒見過父親為自己添購衣物,連過年也沒有。
衣服穿舊了——「衣服只是比較舊,還能穿。」然後破了——「破個小洞沒什麼!」接著破洞變大了——「這樣透氣比較涼!」
只要他願意,就能繼續穿下去,別人怎麼勸說都不會是重點。
我也能在父親身上,常常看到「自己的影子」。
我的舊衣服永遠丟不掉,不論我再怎麼努力地丟進垃圾桶,它們總會像擁有生命般「走回」父親的衣架上。不久之後,我就會見到父親穿著不合身、舊的、我的衣服。
不過,我的衣服再怎麼舊,也都比父親的新就是了。
最後是飲食。
有陣子我家樓上住著日本料理的師傅,他下班後,常常打包店裡多餘的鮭魚壽司回家,我們家也經常被分送到。
鮭魚壽司除了直接食用,在我家還多出了兩種吃法。
第一種,米飯儲備。 父親將生鮭魚從醋飯上移開,留下的米飯全部集中在一個碗裡,作為隔天的米飯主食。
第二種,鮭魚味噌湯。 移除的生鮭魚片收集起來,用保鮮盒封裝,作為隔日味噌湯的魚材。
父親在飲食上幾乎沒有品味。他對食物選擇的唯一標準,就是最便宜的。
家姊偶爾帶些好吃的回來給家中兩老吃,父親總會說:「吃起來都差不多,買這麼貴的幹什麼?」
我們都知道,他的重點是後面那句話——他希望我們買便宜的東西,把省下的錢給他買菸買酒。
這樣的節省,是父親獨特的「美德」。但極端的美德,似乎與「撿垃圾」平行了。
老一輩的都會說:「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」,這不無道理。
也許以第一面就判定一個人的人格不夠客觀,但不可否認的事實事是,大多數人都是這麼判斷一個人的。
父親究竟是「勤儉」還是「勤撿」,只有他知道。但看在大多數人的眼裡,父親不折不扣就是個「勤撿」的人。
松浦彌太郎在其著作《給40歲的嶄新開始》說道:
會花時間打理頭髮的人,也會留心服裝;會留心服裝的人,日常生活也一定都打點得有條不紊;而生活有調理的人,肯定能夠把工作處理得盡善盡美。
一個不在意外表的人,很難讓人相信他會照顧到自己的內在;車子的外表髒了,而放任髒汙繼續留在車上不去清潔,車子只會越來越髒。
如果連對自己車子的外表都不顧,應該也沒有心思去照顧這台車的引擎和內裝吧,而且日子久了,拙劣的外表也會連累內在的。
就像一個人經常風吹日曬不保養皮膚、常常東摔西撞又不擦藥的人,就算飲食再營養,日曬也可能造成皮膚癌、撞傷的部分可能骨裂,到頭來還是破壞了身體。
如今「七十從心所欲」的父親,確實每天依照自己的想法抽菸喝酒,不受拘束。無論母親怎麼勸說,都無法改變他的行為,他依舊堅定著他的信念。
也許,這就是成事之人應有的覺悟吧。
父親堅定地選擇了一條自我毀滅的路,而我也堅定地不選他的路。在這個點上,我們父子可真是異常地相似啊!
我深深相信,信念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走向。
那個鮪魚蛋餅先生現在都不來了。
他大概已經昇華他的品味了吧。